首页 > 头条

龙年话“龙药”,快来看看“龙族”中药你知道几个?

标签: 字号: 访问量:

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在中药界,也有不少以龙冠名的中药,今天就跟着安安一起来了解一下“龙药”的神奇魅力

龙骨和龙齿

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前者习称“龙骨”,后者习称“五花龙骨”,主要由磷灰石、方解石以及少量黏土矿物组成。龙骨性味甘、涩、平,归心、肝、肾经,有镇惊安神、敛汗涩精、生肌敛疮的功能,用于治疗神志不安、惊悸不眠、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外用治脱肛、衄血、溃疡久不收口、湿疮等。

龙齿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牙齿化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磷酸钙。龙齿性味甘、涩,凉,归心、肝经,有镇惊安神的功能,用于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多梦等。

龙骨和龙齿药材标准曾收载于1963年、1977年版《中国药典》,但由于化石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之后的历版药典不再收载,同时,自2015年版药典起不再新增处方中含龙骨、龙齿等化石的中成药品种。

龙脑

龙脑是冰片的俗称,始载于《新修本草》,因其“状若云母、色如冰雪”,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为良,故名冰片。冰片的商品种类主要有天然冰片、艾片和合成冰片,三者均被《中国药典》收载。

天然冰片为樟科植物樟的新鲜枝、叶经提取加工制成主要成分是右旋龙脑,分布于江西、湖南一带艾片为菊科植物艾纳香的新鲜叶经提取加工制成的结晶,主要成分是左旋龙脑,分布于贵州、海南、广西、广东等地合成冰片主要以松节油、樟脑等为原料,用化学方法合成,亦称“机制冰片”,主要成分除龙脑外,含有大量异龙脑(龙脑的外消旋体)。天然冰片、艾片、合成冰片外观形状极为相似,三者均为片状或块状结晶,色白,气芳香,目前市场上大多为合成冰片。

天然冰片性凉,合成冰片与艾片性微寒,三者味辛、苦,归心、脾、肺经,均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功效,临床上多应用于热病神昏惊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胸痹心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等症。冰片外用有明显清凉感,善于消肿,辛散效力极强,可经眼、皮肤、口腔黏膜、鼻黏膜、直肠等部位吸收,是中医外科要药之一。

龙胆

龙胆,又名龙胆草、胆草、陵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其叶似龙葵,味苦如胆,故名龙胆。

图源:百度健康医典

龙胆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龙胆性寒,味苦,归肝、胆经,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等。

龙胆与柴胡、黄芩、木通合用,能泻肝胆实火,常用于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等,中成药有龙胆泻肝丸还可与钩藤、牛黄、黄连等用,用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惊厥、手足抽搐,中医方剂有凉惊丸此外,龙胆尤善清下焦湿热,配伍黄柏、苦参、苍术等,可用于治疗女子带下黄稠,男子阴囊肿痛、湿疹瘙痒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胆中所含的三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成分在抗炎镇痛、保肝等均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并在高血压、肝纤维化、炎症等临床治疗方面取得显著疗效。

龙眼肉

龙眼肉又名桂圆,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原产于广东,而以闽桂两省为道地药材产区。

古时,人们剥开桂圆皮后,发现里面是透明的肉和黑黑的核,看上去和书中所描述的龙的眼睛差不多,因此把它取名叫“龙眼”,至明《本草蒙筌》明确“取肉用药”,始以“龙眼肉”为正名。龙眼很早就已作为药用,李时珍说“龙眼大补”“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

中医认为,龙眼肉味甘性温,归心、脾经,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可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等症。其补而不燥、滋而不腻,具有促进造血、改善心脑血量和降血脂作用,为滋补心脾之佳品。

现代研究表明,龙眼肉营养丰富,主要化学成分为糖类、脂类、皂苷类、多肽类、多酚类、挥发性成分、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抗肿瘤、调节内分泌、抑菌等多种生理功效,是首批被列入药食同源的品种之一。以龙眼肉、当归、大枣等配伍制成食疗药膳,有补血养心安神的作用,适宜于因压力大、精神紧张导致的失眠多梦人群服用。

地龙

地龙,又被称为蚯蚓、曲蟺等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的67种动物药中就有蚯蚓。

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等症。由于生品腥味太重,故入药一般需经炒制。传统用地龙,制法很多,主要有药制、醋制、熬制、酒制、油制、蛤粉炒制、盐制等法,使其质地松泡酥脆、去毒性、矫正臭味及便于煎制服用。

地龙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来源丰富,具有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其临床应用广泛。随着深入的研究,发现地龙中化学成分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及多肽类,其次是脂类、酶类、氨基酸等其他成分,这些活性成分能够发挥止咳平喘、清热解毒、抗炎症反应、抗血栓、溶血栓和抗肿瘤的作用。

结语

中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不可避免地带有龙文化的深深印记。很多中药以龙冠名,虽然本身和虚构的“龙”之间关系并不大,但却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表现,也是古人与病痛斗争的智慧结晶。相信伴随着中华“龙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传统中药的深入挖掘、开发利用,包括所有“龙族”中药在内的中医药必将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金芳,周跃华.关于龙骨、龙齿在中药新药中应用的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 2014,16(10):785-787.

2.张历元,李元文,林欢儿.中药冰片的商品种类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8,13(4):1025-1029.

3.叶繁庆,孙雨颉,范春雨等.龙胆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3,54(19):6497-6510.

4.叶繁庆,孙雨颉,范春雨等.龙眼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3,54(19):6497-6510.

5.王艳丽,宁宇,丁莹等.地龙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2,39(12):86-88.

安安网更多科普文章,您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查看哦,详情请搜“安安科普”。
收藏 | 点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