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服用了喹诺酮类药物,出门就“中招”?防晒这件事要做好

标签: 字号: 访问量:

喹诺酮类是一类广谱人工合成抗菌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阻断DNA复制,发挥杀菌作用。代表药物包括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对革兰阴性菌、部分革兰阳性菌及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有效。因此,主要应用于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消化道等感染。

然而,这类药物有一个重要的不良反应——光毒性,患者用药后暴露于阳光下可能出现皮肤红肿、灼烧感甚至水疱等症状。因此医生和药师常提醒患者用药期间注意防晒。

什么是光毒性?

光毒性是指使用某些药物治疗后,皮肤暴露于紫外线(如阳光)时,药物吸收光能引发化学反应,导致皮肤损伤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皮肤晒伤样反应(红斑、水肿、灼痛)、色素沉着(皮肤变黑)、严重者可出现水疱、脱皮等。光毒性不同于光过敏,后者是免疫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而光毒性更常见,其机制与药物光降解产生活性氧或直接损伤DNA有关光毒性发生率与药物结构、剂量及光照强度密切相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说明书明确标注部分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存在光毒性风险欧洲药品管理局建议,使用喹诺酮类期间应避免强烈阳光或紫外线照射。

哪些喹诺酮类药物光毒性较强?

首先,光毒性与喹诺酮类药物化学结构8位上的取代基有直接关系,如果引入氟、氯等卤素,则药物的光毒性会增加。例如氟罗沙星C-8位为氟取代基,增加抗菌活性,却大幅增加光毒性;莫西沙星C-8位为甲氧基取代基,光毒性降低

此外,由于药物蓄积性的差异,在皮肤中的浓度越高的光毒性风险越大如司帕沙星因脂溶性高、皮肤分布广泛,光毒性更强。个体因素同样重要,肤色较浅或有光敏史者风险更高。研究显示,不同品种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光毒性风险具有一定差异: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对紫外线的稳定性强,治疗条件下不易引起光毒性反应。其他喹诺酮类药物引起光毒性反应的作用强弱顺序为:司帕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如何预防光毒性?

1.优选药:高风险人群如有光敏史者保证疗效的情况下优先选用光毒性较低的品种(如莫西沙星)。

2.重防晒:用药期间尽量减少在日光下活动的时间,避免10:0016:00紫外线最强时段外出。外出时要取物理遮挡(撑太阳伞、戴宽檐帽及太阳镜、穿长袖衣物皮肤裸露部位涂防晒品并及时补涂。

3.补调时间:每日服药一次建议选择在晚上服用以减少发生的光敏反应风险

4.注意联用药物:尽量避免联用其他光敏药物,包括:

抗菌药物四环素类、磺胺类、抗真菌类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

利尿剂呋塞米、螺内酯、氨苯蝶啶、氢氯噻嗪等

心血管类药物胺碘酮、奎尼丁、硝苯地平、卡托普利、普萘洛尔、氯沙坦、缬沙坦等

降糖类药物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等

抗组胺药氯苯那敏、苯海拉明、氯雷他定等

抗肿瘤药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

出现光毒性反应如何处理

对于喹诺酮类药物的光毒性管理主要包括停用致病药物、使用替代药物及支持治疗。

1.立即停药并就医:一旦出现光毒性反应(如皮肤灼热感、红斑、水肿、水疱等),应立即暂停可疑的药物,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评估并换用其他替代药物,避免选择其他可能存在光毒性的抗菌药物品种。

2.严格防晒防护:避免任何阳光直射,即使阴天也需加强物理防护及化学防护。

3.对症治疗:轻中度反应(红斑、瘙痒)可局部冷敷或湿敷缓解症状,酌情外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或炉甘石洗剂,必要时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减轻瘙痒;严重者可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继发感染时酌情使用抗菌药(避免氟喹诺酮类)。

4.补液与支持治疗:光毒性反应可能伴随脱水或全身症状(如发热),需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结语

药物的副作用并不可怕,遵循正确的药物使用指南和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是确保药物安全性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无论何时何地,在用药过程中都要始终谨慎,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2023版)

2.《2021临床实践指南:喹诺酮类药物过敏反应的诊断和管理》

3.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急诊临床应用指导意见[J].中国急救医学, 2020, 40(11):10.

安安网更多科普文章,您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查看哦,详情请搜“安安科普”。
收藏 | 点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