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典故

荔枝,不只是甜蜜的“贡品” ,还是治病的良药!

标签: 字号: 访问量:

近期,随着《长安的荔枝》在央视热播,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沉浸式品荔”热潮。“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这一曾被誉为皇家贡品的水果,如今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常客。它不仅以其甘甜如蜜的滋味和丰富多元的营养深受人们喜爱,更在中医药宝库中占据着一席之地。今天,让我们剥开荔枝鲜红的外壳,探寻其背后鲜为人知的中药智慧。

荔枝的入药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种植荔枝最早的国家,原作“离支”,最早见于南朝的《扶南记》中,其得名可能与采摘方式有关。荔枝是一种“全身都是宝”的药材,但从古至今,荔枝核、果肉与壳是入药最多的部位,现代则主要以荔枝核入药。

唐代《食疗本草》首先从食疗的角度对荔枝的药性和功能作了初步的解释,具体见于《证类本草》中的佚文:“荔枝,微温,食之通神益智,健气及颜色,多食则发热。”其中及了大量进食荔枝的副作用,现在所谓的“荔枝病”,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对荔枝认识的深入。到宋代《开宝本草》始以“荔枝子”之名入药。其后,《本草衍义》与《宝庆本草折衷》也收录了荔枝核与壳的药用价值。明代荔枝的药用部位扩展到壳、花、根,清代则进一步用叶与梗入药。

现代《广东中药志》中全面收载了荔枝核、树根、树皮、树枝、叶、花、壳、果肉的药用方法。现代《中药大辞典》分列了荔枝、荔枝叶、荔枝壳、荔枝核、荔枝根五个名目。《中国药典》仅收录了荔枝核。

荔枝的药用功效

荔枝是无患子科荔枝属的常绿乔木‌。其果肉味甘、酸,性温,入肝、脾二经。《证类本草》称其能“止渴,益人颜色”,实际上,荔枝是补养气血、健运脾胃的优质食材,尤其适合脾胃虚寒、气血两亏的人食用。

荔枝核被誉为疏肝止痛的“理气圣药”。宋代《本草衍义》最早记载了荔枝核治心痛及小肠气,元代《日用本草》增加了治疗诸疝、止疝痛,明代《本草纲目》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治疗妇人血气刺痛、脾痛不止、阴肾肿痛、肾肿如斗,清代《医林纂要探源》则指出其能破积寒、和气血、补命门。现《中国药典》记载荔枝核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的功效,常用治疗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等。临床上以荔枝核组方的成药,如茴香橘核丸常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寒疝,小儿暖脐膏用于积聚痞块、疝气偏坠的治疗。

荔枝其他部位也具有药用价值,如荔枝花、根可治喉痹肿痛,荔枝壳能治赤白痢、痘疹、解秽气、治血崩等,梗可治疗牙痛,叶可治疗烂脚等。

荔枝的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荔枝核主要含有皂苷类、黄酮类、氨基酸类、有机酸类木脂素、倍半萜和碳水化合物等成分;荔枝肉含有大量的功能性成分,包括多糖类、多酚类化合物、微量元素等,营养价值极高;荔枝主要含有多酚类化合物;荔枝叶中含有不同的活性成分,黄酮、酚酸、多糖以及原花青素类等活性成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荔枝核中的黄酮、皂苷的含量高于其他部位,荔枝肉中多糖的含量高于其他部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荔枝核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降血糖、调血脂等多方面活性。

食用禁忌

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州一绝》中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以及对岭南生活的向往。古人所言,“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荔枝虽好,亦需适量。在享受荔枝带来的美味与健康的同时,我们也应了解并遵循其食用禁忌。

传统中医认为荔枝性温,多食易上火。李时珍曾说:“荔枝气味纯阳,其性微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也。”因此,糖尿病、阴虚火旺、有上火症状的人以及阴虚所致的咽喉干疼、牙龈肿痛、溃疡性结肠炎或便秘等症者忌食。此外,肥胖人群及肝病患者亦需严格限制食用。肥胖人群常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食用荔枝刺激后易出现反应性低血糖。

让我们在品味荔枝的甜蜜时,也不忘其背后的药用价值,让这份来自自然的馈赠,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琳,戴铭. 荔枝的本草考证[J]. 中药材,2024,47(5):1301—1308.

2.宫凤秋,焦爽,胡力等. 荔枝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J]. 现代盐化工,2020,2(1):30—31.

安安网更多科普文章,您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查看哦,详情请搜“安安科普”。
收藏 | 点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知识